今天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目前,我国有超过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日前,在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无障碍信息传播国际研讨会上,参会专家分享了专为视力障碍人士打造的无障碍博物馆体验项目。
“光明博物馆”打造全新无障碍博物馆体验
“光明博物馆”体验项目开创性地研发出将无障碍感知——听、嗅、触、摸,与数字博物馆模式有机结合,以无障碍NFC展馆信息激活、导览音频、可触摸展品、在线云展厅等多样态的内容产品,为视力残障群体打造无障碍博物馆的游览体验。无障碍感知体验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为视障人士更全面地共享新时代文化成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们在无障碍信息的文化类产品的研发上探索出自己的方案,延展到无障碍博物馆、无障碍在线阅听等服务领域。视障人士可以通过触感来感知博物馆展品模拟的展物,也可以通过嗅觉来激发,比如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木雕艺术的一种感知。
此外,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代表,围绕推动实现残疾人权益最大化,满足残障人士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的供给,推进无障碍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推广,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交流分享。
无障碍电影 搭建文化成果共享桥梁
近年来,无障碍影视也不断发展。自2022年5月5日,旨在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权利的《马拉喀什条约》正式对我国生效后,相关机构单位针对视障人群的需求打造了越来越丰富的无障碍影视作品。
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首届无障碍映像节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拉开帷幕。其间,将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电影院以及各地特教学校进行无障碍影片展映活动。
网络视频平台无障碍影视公益项目负责人 吴倩:把这些好的视频作品带到了线下,我们进入了影院、社区、校园,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线下的活动,让更多的视障用户参与。
无障碍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它将普通电影重新剪辑,再增加大量配音解说,把场景的转换、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动作等视觉形象转化为声音传递给观众。通过无障碍电影,视力障碍人群可以相对完整地获取影片细节,更好地理解剧情。
在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无障碍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带领220多名在校视障学生一起进行了一场唐朝穿越之旅。
视障学生 麻琦煦:如果没有无障碍电影,就会让我觉得电影很无聊,因为干坐在那里,自己看不清楚,你根本就不知道在讲什么。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入到无障碍电影制作中。以高校师生为志愿者主体的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光明影院”,自2017项目发起至今,已制作了近600部无障碍电影,将作品送到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惠及近800万视障人士。同时,“光明影院”公益放映项目也成为长春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5个电影节的固定单元。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付海钲:残疾人对于无障碍电影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每年创作104部无障碍电影,推广到全国。让盲人朋友能够走进社会,走进电影院,共同参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数字助力无障碍文化产品触及更多用户
除了线下无障碍电影院,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视障人士提供了操作便捷、内容丰富的线上无障碍视听产品。
互联网平台通过设置线上无障碍专区、视频播放器内容适配等技术,对客户端进行无障碍改造,提升视障用户的线上体验。
视障人士 沈可:无障碍App(软件),它有内部适配信息无障碍,每一个控件、每个元素,都有适配信息无障碍,视频播放器的内容,也有做一些适配,让视障群体也能够同时享受文娱的精彩世界。
数据显示,中国残联与网络平台合作开通视障用户认证系统一年以来,无障碍影视作品已超2000部(集),同比增长超400%,内容涵盖短剧、动画、纪录片、有声书等内容类型,注册用户同比增长460%。
随着形式的丰富和技术的多元化,视障群体对于无障碍文化产品数量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 何川:在信息无障碍的这种技术支持下,视障人士能够便捷地、顺利地使用互联网,享受文化资源。从阅读来讲已经非常便利,可以阅读电子书,包括有声书,那么现在比较大的需求主要是出现在无障碍影视作品。希望有更多的影视出品机构或者电影人为我们无障碍电影提供授权,未来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无障碍影视作品能够跟盲人朋友见面。
此外,专家也呼吁推动更多无障碍信息传播行业标准的确立,从线上到线下为视障人群搭建一条高速、优质的“文化盲道”。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国的无障碍信息传播的形态是非常多元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无障碍文化服务的平台和渠道也日渐丰富,线上线下“同心圆”,线上的网络文化、移动文化、移动端无障碍信息的可及,对于残疾人朋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残疾人的数字鸿沟的消弭,也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文化社会和时代的融入感。(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网消息:今天(12月2日),多条涉及链博会、科学研究和能源工程建设等方面振奋人心的消息发布:链博会达成合作及意向协议金额超1500亿元,我国建成国际最高精度地表太阳辐射监测系统,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一组组“火热”数据出炉,汇聚成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积极态势。
中国经济凸显“硬实力”
首届链博会达成合作及意向协议金额超1500亿元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今天闭幕。为期5天的链博会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从展产品到展链条再到展生态,搭建了全球相关产业链各类主体之间的合作平台,共首发首展首秀62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观展人数达到15万人次。本届链博会还举办了多场专题论坛和360多项配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200多项,涉及金额1500多亿元人民币。
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344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从结构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保持增长。1—10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2308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2696.1亿元,增长10.4%;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9611.9亿元,增长7.1%。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引擎。
前11个月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超400亿元
今年1—11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40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6.1%。免税购物人数623万人次,同比增长59.6%;免税购物件数4799万件,同比增长4.5%。
科技攻坚助力高质量发展
我国建成国际最高精度地表太阳辐射监测系统
日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成功开发地表太阳辐射监测系统,产品精度达到目前国际最高水平,为更准确地预估太阳能发电量、农业估产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实验6”科考船圆满完成东印度洋综合科考
“实验6”号科考船圆满完成2023年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昨天(12月1日)返抵广州。本次科考历时83天,总航程13700海里,完成了6条断面的调查设计以及87个站位的多参数海洋观测,为研究东印度洋海域地质特征等获取了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和样品。
“雪龙”号抵达中山站开展卸货作业
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于北京时间12月1日顺利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并开展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是中国首次派出3艘船执行南极考察任务。
我国自主研发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建成
近日,在四川成都,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投入使用。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是一种在多层建筑内进行食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在城市进行食物生产,也可在戈壁沙漠、荒地使用,在解决未来都市等地食物就近稳定供应、拓展耕地空间等方面优势明显。
能源工程建设提质升级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4亿千瓦,达到14.04亿千瓦,同比增长20.8%,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9.9%。
长三角重要能源枢纽完成增容改造正式投运
12月1日,长三角重要能源枢纽——江苏苏州500千伏吴江变电站完成增容改造投入正式运行,这进一步提升了长三角区域清洁能源消纳能力。500千伏吴江变电站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西部,承接着四川清洁水电汇入华东电网的重要任务。此次改扩建工程,将变电站内总容量增长至636万千伏安,可提升苏州地区年供电能力65亿千瓦时,相当于200万户家庭1年的用电量。
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
近日发布的《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3189万千瓦,居全球首位,我国已形成从开发建设到配套服务的海上风电完整产业链。
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开建
12月1日,我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在福建省福清市江阴产业园开工建设。基地建成后,将填补我国海上风电领域大功率、全尺寸装备试验验证的空白。
全国单体规模最大光伏治沙项目并网
今天,三峡集团发布消息,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蒙西基地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成功并网,项目装机规模20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41亿千瓦时。同时,10万亩沙漠治理生态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进一步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鄂尔多斯盆地新发现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
记者今天从中国石油获悉,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在甘肃省环县洪德地区发现地质储量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标志着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断层、裂缝区域石油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目前,长庆油田已建成年产6500万吨世界级特大型油气田。
交通建设“跑出”新速度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我国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一批交通重大项目正有序推进。
前十个月,我国公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2.9%。国家公路省际瓶颈路段完工和在建项目达到43个,里程约2170公里,占“十四五”建设任务的77.5%。交通运输部联合财政部已累计下达120亿元支持两批共25个枢纽城市,推动300个左右货运枢纽项目和100余个集疏运项目建设。
海南首条第五航权国际客运航线开通
12月1日,一架从柬埔寨金边起飞的客运航班降落在海南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之后该航班将继续飞往新加坡,这也是海南开通的首条第五航权客运航线。第五航权又称第三国运输权,是指航机从出发国飞往目的国过程中,可以在经停的第三方国家装载和下载货物及乘客,是扩展国际航线网络和发展全球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衡量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和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
广西防城港至东兴铁路今起满图试运行
12月2日,新建防城港至东兴铁路开始全线满图试运行,预计本月具备开通条件。全长47公里的防东铁路是我国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内联外延的工程之一,连接防城港市和中越边境城市东兴市,设计时速200公里,预留时速250公里条件。
新疆“阿克苏号”特快旅客列车正式开行
12月1日,新疆“阿克苏号”特快旅客列车正式上线运营。列车开行后,阿克苏地区将融入乌鲁木齐10小时“交通经济圈”。
联系人:彩宝贝
手机:18317179331
电话:028-42215526
邮箱:42215526@mail.com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临邛街道